认识纤维内窥镜
纤维内窥镜是利用光导纤维与透镜组合来完成传导光线与图像,经人体的天然孔道或手术切口进入人体,用于检查人体内部难以触及的组织结构的一种医疗器械。
20世纪40年代早期,巴黎的Daniel Colladon和Jacques Babinet首次证明了折射引导光线使光纤成为可能的原则。1930年,德国医学院学生Heinrich Lamm第一次将一束光纤聚集在一起,用以拍摄图像。这些发现促成了内窥镜的发明。
20世纪60年代,内窥镜采用玻璃纤维进行升级,玻璃纤维是一种柔韧的材料,即使在弯曲时也能让光线透过。虽然这为使用者提供了实时观察的功能,但它并没有提供拍照的功能。1964年,第一台胃内照相机问世,这是内窥镜第一次具有拍照功能。这项创新使内镜下观察更细致,诊断更准确。
1975年左右,胃照相机的时代走到了尽头,完全被“纤维内窥镜”所替代。
纤维内窥镜和电子内窥镜的区别在于前者利用光导纤维和透镜的组合实现传导光线和图像;后者则是利用光电传感器(CCD)进行光电转换,并将明暗不同的光信号转化为强弱不同的电信号,通过主机多级信号处理实现图像的还原。纤维内窥镜正在逐步被电子内窥镜所取代。
纤维内窥镜主要由物镜系统、光学传像系统、观察目镜系统构成。它通过自然孔道或手术切口进入人体内实现体内组织的成像和诊断。
镜体内有两条光导纤维束:一条叫光束,它是用来将冷光源产生的光线传导到被观测的物体表面,将被观测物表面照亮;另一条叫像束,它是把数万根直径在1微米以下的光导纤维按一行一行的顺序排列成一束,一端对准目镜,另一端通过物镜片对准被观测物表面,医生通过目镜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脏器表面的情况,便于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成像设备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使窥镜所拍摄到的内部情况呈现在屏幕上以便观察。
不同型号的镜体构造不完全相同,但均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构造:先端部、插入部、操作部、目镜部、导光软管部和导光插头部。
1. 胃肠道疾病的检查:
1)食道:慢性食道炎、食道静脉曲张、食管道孔疝、食道平滑肌瘤、食道癌及贲门癌等。
2)胃及十二指肠: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良性肿瘤、胃癌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肿瘤。
3)小肠:小肠肿瘤、平滑肌肿瘤、肉瘤、息肉、淋巴瘤、炎症等。
4)大肠: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大肠癌等。
2.胰腺、胆道疾病的检查:胰腺癌、胆管炎、胆管癌等。
3. 腹腔镜检查:肝脏疾病、胆系疾病等。
4.呼吸道疾病的检查:肺癌、经支气管镜的肺活检及刷检、选择性支气管造影等。
5.泌尿道检查:膀胱炎、膀胱结合、膀胱肿瘤、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输尿管先天性畸形、输尿管结石、输尿管肿瘤等。
残留物的冲刷水洗:内镜及器械手术完毕后立即卸开可卸部分,清洗槽内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除去血液、黏液等残留物质并擦干;曲卡及各类手术钳、剪类器械、关节脱卸用软毛刷子刷洗,高压水枪冲洗各腔道、导管、管腔等。
消毒酶洗:将擦干后的内镜及器械置于1:270全效酶洗液槽中浸泡、浸泡时间为30min或用超声清洗机振动清洗5min~10min。
冲洗:经全效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及器械放冲洗槽中用流动水彻底清洗,有管腔器械在清洗过程中应用高压水枪喷射冲洗,以去除管道内的全效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清洗拆卸部分的器械时不但冲洗器械的外表面,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也用软刷子彻底刷洗,刷洗内镜时避免划伤镜面。
防锈去锈:器械经上述处理后,放入配好的1:7去锈液内浸泡,浸泡时间为10min,浸泡完后用清水冲洗。
润滑维护:冲洗后的器械放入1:15润滑液内浸泡,浸泡2min~3min后捞起晾干或燥干即可。
在使内窥镜的时候,尽量采用专业人士进行操作,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光纤内窥镜属于精密、贵重设备器械,应有专人管理,使用前严格按生产厂家的说明书进行岗前培训,熟悉其性能、特点、原理、操作规程、使用及保养方法以减少对仪器的损坏。